医学生三位一体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健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它能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其核心是“树立健康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世界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病毒的肆虐,医学院校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也骤然凸显,这不但是疫情时期的迫切需求,更是一种对于未来长期保持防控态势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深刻地融入对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和信念教育中,并将教育成果真正应用于未来医疗领域的各个方面,这是世界环境变化和医学教育变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更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这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健康的发展趋势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
一、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经历了三个具体的发展时期。
第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我国卫生宣教与爱国卫生运动时期,主要内容为预防、减少、消灭疾病,提高健康水平。这一阶段,人们文化卫生素质的提高与文明卫生习惯逐渐养成,健康教育开始萌芽。
第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健康教育体系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我国颁布了多部有关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如1986年12月4日颁布的《卫生部、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聘任专业职务有关问题的意见》,1989年4月7日颁布的《卫生部关于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等等,健康教育学科与网络初步形成。1986年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组织体系的正式形成。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完善时期。2002年后,通过一系列改革和重组,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形成,新的职能促进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以及健康促进等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提出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总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以社会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6—2010)》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旨在推动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工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质与生活质量,尤其是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此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总之,健康教育之路任重道远,高校医学生的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重中之重的环节。
二、“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三位一体”释义
“三位一体”是基础教学、应用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不同的维度,是教学过程的渐进和发展,三个部分有机渗透,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深度及广度,能够成为教学过程的统一结合体。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既要体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必须将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以育人活动为指导思想具体化,其培养目标也应具体体现在课程的目的性、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课程结构及活动的有机化当中。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健”有体系,“康”有依托,“教”有方法,“育”有效果。
所谓“健”有体系,即“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模式,想要健康教育达到效果,就必须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布局;“康”有依托,即依托医学高等院校的天然优势,医学院校是医学科学的前沿,自然也是健康教育的“摇篮”;“教”有方法,是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育”有效果,即教学评价,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进行反馈,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所以,“三位一体”的实质是将健康教育全方位依托于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有效的模块化构建,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