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教育
    主页 > 综合新闻 >

榆林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

近年来,榆林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若干措施,努力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强化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榆林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榆林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各县市区政府将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有力政策措施,推动建立了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该市教育局修订《榆林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常规要求》,对劳动教育的组织机构、课程实施做出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关于整体构建基于新教育实验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十大行动”推进德育落实,其中研发卓越课程、构建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家校合作共建等都涉及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各学校推进“每月一事”,制定“每月一事”12习纲36习目,如每年1月开展节俭教育、3月开展环保教育、4月开展公益教育、5月开展勤劳教育等,同时组织开展“劳动之星”评选活动,每年全市评选表彰100名。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新时代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守住阵地建设“三个课堂”

——打造“三个课堂”。守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陕西省中小学“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活动的通知》,制定《关于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堂革命·榆林实践”的指导意见(试行)》,积极打造基于主时段的“第一课堂”、课后服务的“第二课堂”、研学旅行和劳动实践的“第三课堂”,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三个课堂”之中,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守住第一课堂。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保证劳动实践时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定边县白泥井郑国洲中学积极挖掘地方资源,构建“五专”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即专人负责,每个年级设专职的劳动教育授课教师,班主任负责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每班推选一名专职劳动教育副班长负责班级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事宜;专时安排,每班每周专门安排一节劳动教育课和实践活动课;专案设计,每节劳动教育课都必须备写教案,每节实践活动课都必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专区组织,每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都必须到指定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区开展活动;专场展评,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一场劳动教育成果展评会。横山区雷龙湾中心小学研发了《向日葵劳动课程》,从选购种子、翻整土地、种植、收获及向日葵的文化意义等,开设系列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
——拓展第二课堂。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学生全覆盖。推行“5+2”模式,即每天课后服务两课时,其中1课时为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根据“课堂革命·榆林实践”,各学校积极研发课程,为课后服务提供多样化课程支撑。榆林市第十八小学采取小小志愿者送餐服务,由五年级学生为一二年级的学生送餐分餐,其他年级在各自班中选部分学生参与抬餐分餐的志愿服务,在体验活动中锻炼孩子的独立、动手、沟通、应变和学习能力。榆林市第六中学充分挖掘校园东南角的植绿园,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子洲县马蹄沟中心小学利用宿舍生活区,开辟了按班级管理的蔬菜种植实践基地,帮助孩子们回归自然,认识农作物,了解农事并让他们亲手参与农耕实践,最终实现自然育人的目标。
——利用第三课堂。榆林市确定了研学旅行“三线四主题五大课程”体系建设,“三线”即长城沿线、黄河沿线、转战路线,“四主题”即红色榆林、金色榆林、生态榆林、民俗榆林,“五大课程”即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情国防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国庆期间,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主题为“传承治沙精神、争做国防卫士”研学实践活动,分南北两条线组织学生参加采摘水果、掰玉米等劳动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整理内务等活动,全市1100多名学生参加。榆林市第七中学坚持每年春季组织学生开展“绿染沙漠,榆林七中在行动”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与大自然“对话”,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强化广大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横山区响水中学组织学生开展插秧体农苦、聆听养稻蟹---“红、白、绿”文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感受农事劳作的辛苦,从而懂得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