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多渠道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
北碚区把夯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抓手,经过10余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特色建构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框架,心理健康基础设施水平、教师队伍水平和心理健康研修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获评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区县,北碚区“心育蓓蕾”等4个项目获得重庆市首届德育品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第一,组建“三个团队”,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组建中心团队,引领整体发展。成立由高校心理
学专家教授、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为主体
的“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引领全体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高层次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普及会策划、会建档、会团辅、会个辅、会指导、会宣传、会撰写论文、会自我调节、会编教材“九会”基本技能,使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入格、规范有序。
(二)组建名师团队,培育骨干力量。在全市率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由心理健康教研员担任主持人,
选择有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员,开展学习交流、引领示范、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等工作。建立了一套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共同成长的名师培养机制,培养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取得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实现了学校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同时,发挥名师效应,为有效指导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组建培训团队,提升专业水平。依托校地合作,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共同建立“C-R”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抓普及,聚集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对全区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坚持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每2年举行1次高级研修班培训。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00余名教师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1000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C级证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细分“三个层次”,促进学科研究力提升。
(一)驱动课题研究层次。区级层面主导建立国家级、
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网络,开展“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实证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特定学生群体中托管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28项。目前,全区410篇成果文章、100余节优质心理辅导课和活动设计获得国家级和市级奖,其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获评教育部全国推广优秀德育案例。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效,得到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高度赞誉,驱动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二)联动共同研修层次。区域内学校之间建立心理健康协作共同体,整合区教研室、名师工作室、基层学校专兼职教师资源与力量,创新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一节三课一报告”区域心理教育教师行动研修模式,即每年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节,开展课堂研修、课题研究和课程学习,每年完成一个优秀调研报告(或教学设计、或个体咨询报告、或论文)。
(三)灵动特色融汇层次。在学校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由模仿走向特色探索,融合办学理念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如梨园小学的“少年交警校”意志培养;实验小学“学书砺志”教育;朝阳小学“阳光”创意课堂;中山路小学“国学”阅读提升;兼善中学“健康心理培育兼善学子,心理健康助推兼善文化”教育理念;江北中学的“生命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单一的从心理看心理到从整体的人看心理,由消极心理走向积极心理,由一门课程走向一个领域。
第三,坚持“三个落实”,助推教育常态化开展。
(一)落实硬件建设标准化。投入500余万元,按照“六有”标准在全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目前全区71所中小学心理咨询(谈心、辅导)室实现全覆盖,并严格按照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统一配备了专业化的硬件和技术支撑。2020年投入70万元,建设“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云平台系统”,监测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区域内学生、学校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