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健康力课程重构与实施 —
当前,走向核心素养为本逐渐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随着我国课程改革逐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如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学生,需要基础教育学校深入回溯课程建设中予以关注和回应。因此,郑州市中原区郑上路小学立足于学校体育特色,针对当前学校健康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与脑体双优理论,重构并实施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健康力课程,以期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当前学校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拥有了健康的躯体同时也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2016 年8 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健康教育。[2]但是,在现实学校中学生的健康状况仍存在较大问题,学生患近视和肥胖症的人数越来越多,并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因此,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亟待得到现实的回应。课程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与价值观,形成必备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郑州市中原区郑上路小学是一所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是学校的龙头项目,促进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同时满足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部分需求。然而,随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发展,以校园足球与学生健康为特色的学校逐渐发现自身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健康课程过于单一,课程层面仍然停留在“健康课”即为“体育课”的观念上,学校仅开设了体育课一门健康课程。其次,对健康课程不够重视,课程仍表现为单一的学科化即体育化,学校依然秉持着“重脑轻体”的教育理念,相较于健康课程来说,更为重视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缺乏健康课程的融合。
二、重构:核心素养为本的健康力课程
基于上述问题,郑州市中原区郑上路小学力求探索出符合核心素养发展理念与学校特色的健康课程。正如学者左璜所言,走向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的更新、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课程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变革。[3]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建立有效联结的途径就是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之中,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因此,学校努力探索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整体变革,深入改革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重新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健康力课程。
(一)确立健康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育人目标在课程当中的具体体现。学校在培养慧高体健的双优学子的育人目标引领下,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展郑上路小学脑体双优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学校综合运用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重构思路,基于脑体双优理论,即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上的学习,通过快乐的身体训练、游戏等,提升儿童的兴趣,进而发展儿童的核心认知能力,通过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凝练出郑上路小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健康力。基于此,学校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跨学科整合等方式,组建课程研发微团队开发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力的健康力课程。课程重构思路如图所示。
图1 课程重构思路
继而,学校进一步确立了健康力课程的课程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综合表现。总体而言,郑上路小学希望通过健康力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健康力核心素养能够提升,并成为脑体双优的郑上学子。具体而言,健康力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具体食物的营养和危害、日常的健康和卫生习惯;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和精细动作、感知动作的方法;面对挫折或其他负面影响,能够积极地解决问题;了解创造健康的条件,知道有效预防疾病的方式方法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从而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建构健康力课程内容
围绕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健康力课程内容的建构,需要“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学校教育的原点出发,打破传统的三级课程分类体系,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补充等方式重组课程内容”[4]。建构健康力课程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并不是生搬硬套的模式,而是结合学校课程基础与课程建设需求做好创造性地二次开发,从而进行校本化开发,赋予健康力课程生命的过程。